薩爾巴尼希望這一消息將對英國大量進口的人工飼養蜜蜂產生廣泛的影響,因為人工飼養蜜蜂在覓食時可以「摧毀鄉村」,「原生物種可以作為養蜂人的蜜蜂來源。
因此各方猜測,杜特蒂最終是否會在15日遞件申請參選副總統。馬可仕家族勢力根據地是菲律賓北端的北伊羅科斯省(Ilocos Norte),杜特蒂家族根據地則在南部民答那峨島的納卯市,小馬可仕和薩拉搭檔被視為南北同盟的有力參選人。

11月15日,菲律賓總統候選人更換登記名單最後一日,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親信向《路透社》證實,杜特蒂將在明年5月全國大選競選參議員,不會上演「父女對決」。眼見民意不支持選副總統,杜特蒂在10月2日表態將退出政壇,當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要告訴菲律賓國民們,我會遵從你們的意願,退出政壇」 隨著杜特蒂將在明年參選參議員,若他和薩拉都當選,意味著父女倆將持續在菲律賓政壇發揮影響力。約有1.1億人口的菲律賓將於明年5月9日舉行大選,選出正副總統、省長、市長與地方官員等。11月15日,菲律賓總統候選人更換登記名單最後一日,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親信向《路透社》證實,杜特蒂將在明年5月全國大選競選參議員,不會上演「父女對決」。
根據菲律賓獨特的選舉制度,總統任期6年,不得連任,而且總統與副總統一職是分開競選的。馬可仕家族勢力根據地是菲律賓北端的北伊羅科斯省(Ilocos Norte),杜特蒂家族根據地則在南部民答那峨島的納卯市,小馬可仕和薩拉搭檔被視為南北同盟的有力參選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值得從事宗教教育者嚴肅地思考與面對。
其中,葉爾曼仍看重研讀聖經,他強調,以這樣嚴謹的方法來閱讀聖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要避免聖經被誤用:被誤用來支持戰爭暴力、奴隸制度、白人至上主義、以及對女性與同性戀者的壓迫。可以說,聖經批判學相關理論早已在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培育工作行之有年。二○一四年葉爾曼也出版了聖經導論的教科書(The Bibl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Introduction),以相當嚴謹歷史批判與文學批判法介紹聖經,喜歡探究聖經中的歷史問題、文本比較、編輯者觀點的讀者,會很享受這樣的聖經學導論。例如:Can We Trust the Bible on Historical Jesus? 這本書就記錄了葉爾曼與埃文斯(Craig A. Evans)在二○一一年於紐奧良浸信會神學院所舉辦的論壇上的對話。
宛如這本書的英文書名般,它在我異常忙碌著例行性的工作時找上我。然而,我想,葉爾曼在書中所言是有洞察力的:這些批判性的閱讀聖經方法,未曾在地方教教育有些落差。

接受聖經批判理論者不一定都會放棄信仰。如果讀者受導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可能就浪費了葉爾曼的這本好書,以及它要對社會大眾傳遞的信息。歷史批判法是一系列方法論,用以檢視聖經文本的起源,以及其他同時代文本的關係,以形成批判性的閱讀聖經方法,目的是盡可能接近「原文」及其「原意」。堅持「聖經無謬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聖經中對於單一歷史事件通常有不同的敘事角度、細節,有時甚至會出現看似矛盾或衝突的觀點。
文:邱凱莉(台灣神學院副教授) 【導讀】《製造聖經》所贈予的禮物——給熱愛自由思考、喜愛思辨、勇於探詢真理的你 葉爾曼的英文著作Jesus, Interrupted中文譯本《製造聖經》在台灣出版面世,我誠摯推薦給喜愛批判性思考、面對信仰課題勇於質詢提問、熱愛探究真理的深度思考者。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對象是一般閱聽大眾以及教會的信徒。讀完《製造聖經》,想要更進一步探究歷史研究方法的讀者,不妨借閱此書一讀。藉著這本書葉爾曼邀請讀者用放大鏡、科學方法、偵探般的精神,來仔細閱讀聖經(本書集中討論新約聖經)中可能出現的不同版本、來源,共觀福音書對於同一段敘事中不同的細節,並探討聖經中不同作者、編輯者對於福音不同的理解與觀點。
而相較於傳統派以虔敬但不容許一絲質疑的態度來讀經,葉爾曼鼓勵讀者用批判性思考、仔細推敲、與反覆辯證的態度來閱讀聖經。這樣的科技理性推到極致,會排除神蹟、超自然現象的存在可能,也因此窄化了聖經作為超越性的神聖啟示的空間。

論壇上探討了歷史研究法可能的限制,以及如何看待聖經經文的「歷史性」問題。例如,關於耶穌復活神蹟的討論,葉爾曼似乎採用了一種非神話化的方式去解釋,主張關於神蹟不可能有歷史證據,這是因為歷史學訓練的本質,歷史學者無法說明神蹟是否確實發生過。
我在台灣神學院也跟舊約聖經學曾宗盛老師合開「聖經詮釋與當代神學思潮」課程,介紹聖經批判相關理論、引介新的聖經詮釋學方法,以及相關的聖經詮釋新解。二○○九年葉爾曼出版了本書之後,美國學術界對於葉爾曼提出的問題嚴肅以對,相繼出版了相關書籍、也舉辦了研討會來回應歷史批判理論的嚴肅課題。自大學起,我自身的信仰培育環境即強調自由批判思考,並在長老教會大專青年研究班就接觸到四個底本說,並以編輯批判、文本批判的方式來閱讀《創世紀》。葉爾曼的書之所以有吸引力,就在於它更像一個召喚:是時候思考教會信徒的宗教教育了。然而,這似乎也顯示了歷史研究法的限制。而我所身處的工作環境有著宗教改革的信仰淵源,允許我在信仰課題上保持著自由質疑的精神。
需要思考的是——無法被現代科學檢證的宗教現象(如神蹟奇事),未必就不存在或是荒謬的迷信。《製造聖經》之所以深深吸引我,而打斷了我的工作日程,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次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在地方教會的宗教教育,牧者通常不會介紹歷史批判法?這刺激我開始思考,為何在地方教會的查經課程與神學院的聖經課程出現斷裂?學術與信仰生活必然脫節嗎?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是:如果在地方教會的信徒培育課程、查經班中不容許獨立自由思考和批判質疑的空間,來塑造信仰的深度,那麼宗教教育與洗腦教育究竟有何不同? 或許,需要追問的是,如果讓信徒接觸這些聖經批判理論,必然導致聖經權威的全然崩解,而讓信徒失去信仰嗎?這個問題之於我個人,答案是:不必然如此。
葉爾曼也在書中誠實揭露自己在信仰上遇見的困難,讓讀者看見他真實的信仰掙扎與對耶穌的真誠叩問。閱讀《製造聖經》,讀者不盡然要同意葉爾曼的觀察:聖經是人為的發明。
在《製造聖經》一書中,葉爾曼用振聾發聵的方式在書中提出了各種批判角度,逐一檢視聖經的一致性、歷史性與真實性。誠如葉爾曼在書中所言,他的同事有許多人接受聖經批判理論,但仍保持虔誠的信仰。
而它以一個很特別的方式打斷了我的日常工作,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想要跟葉爾曼對話。而這樣的方式主要是挑戰傳統的研讀聖經的方法——例如傳統教會堅持的「聖經無謬論」。因而,關於耶穌的空墳墓以及耶穌顯現的神蹟,接受者會是以信仰者而非歷史學者的角度有人給了耶穌沾了醋和酒的海綿,他呼出了最後一口氣就死了。
古利奈人西門揹他的十字架,耶穌從頭到尾都沒說任何話。就如同我們在第二章探討過的那些差異細節,這一類的差異只能透過對每一段落細心地水平閱讀來發現。
馬可關於耶穌之死的說法,為理解受迫害的基督徒提供了一種模範。馬可嘗試在這場景中說些什麼。
再沒有比〈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關於耶穌死亡的故事更能清楚展示這種差距的了。而這表示,如果我們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有一樣的故事,但有些微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肯定是因為路加修改了他原始文獻的內容,有些時候是刪除一些字或詞,有時是加入新材料,或甚至一整段,有時則是修改句子中用字的順序。
文: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 開箱文:〈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穌的死亡 我可以從一個對我而言特別清楚並吸引人的範例開始討論如何比較經文。〈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卷則寫於十五或二十年後,它們使用〈馬可福音〉作為許多故事的根據。他不希望讀者認為上帝真的在現場為耶穌提供身體的安慰而感到放心。有時這些差異只是對文字很小的修改,但有時它們對於整個故事的陳述方式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有些時候,兩卷福音書講的一樣,但第三卷則否,這是因為偶爾這第三卷福音書會修改〈馬可福音〉上的紀錄。士兵們把耶穌釘上十字架時,他仍然沒說話。
很快地,兩件事緊接著發生: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而看管他的百夫長則承認「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絕對處在絕望和悲傷欲絕的最深處,而這正是他死去的方式。
這裡的重點在於耶穌被每個人捨棄了:被自己人背叛、三次被自己最親近的追隨者否認、被所有門徒捨棄、被猶太人領袖拒絕、被羅馬當權者判罪、被祭司和路過的人嘲笑,還被兩位跟他一起釘十字架的人嘲笑。這是個有力且感人的場景,充滿情緒和感傷。 |